首頁

寶覺成長的見證者——區建群校長

 

前言

區建群校長於1987年加入寶覺女子中學(以下簡稱女中),擔任中國歷史科老師。2000年起,女中逐步由跑馬地搬遷至將軍澳新校舍,並名為寶覺中學(以下簡稱寶中)20029月,區校長轉至將軍澳工作,並於20039月接任寶覺中學校長。區校長服務女中及寶中共二十七載,見證女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二千年的成長和轉變。在寶中任內,區校長與老師一起規劃新學校的發展,並共同應對各項教育改革。退休後移居澳洲,仍關心寶中的發展,最近專誠接受寶中同學的線上訪問,分享與寶中攜手共進的歲月。

 

區建群校長三十三歲加入女中,回憶第一次接觸女中的人事,已留下良好印象。初入學校工作,得到上司和同工的支持,很快便適應新環境。

 

「我第一次到寶覺面試的時候,印象是校舍的建築風格獨特,好似寺廟一般古色古香。當時負責面試的是葉淑屏校長,她是一位温文爾雅的女士,對應徵者非常客氣及尊重,令我很期望可以為寶覺服務。校監愍生苑長和藹可親,她十分歡迎我加入學校工作,鼓勵我用心教學。」

 

「同事大部分都是女性,除了我以外只有兩位男教師。同事們不分性別、無分彼此地盡力教學,對初來寶覺的我關照有加。雖然佛教女校的校風比較傳統,與我以往任職的基督教男女校相比,女中風氣相對保守,同事之間相處比較嚴肅,但長時間相處後,討論話題都會變得多起來。」

 

區校長任教女中時,與學生建立了深厚關係,至今仍與很多學生保持聯絡。有不少校友在覺晴校友文集中,感謝區校長的教誨,也有寶中的學生,感激當年區校長沒有公開姓名批評他。

 

「女中學生性格單純,尊敬師長,師生關係融洽。記得有部分學生是我從中三級一直教導她們至中七畢業,經過五年的相處,關係變得密切。很難得不少學生都非常念舊,直到現在,她們仍不時和我聯絡。

 

「我的教學理念是關心及尊重學生,老師的鼓勵和支持,可以培養同學的自信,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我的信念是不論對學生或下屬,表揚宜公開,批評及責罰只可私下。不點名批評,就是對事不對人,但當事人是會心領神會的。

 

區校長分享活動教學的理念,對學生學習尤為重要。

 

「當老師時,我主要任教中史科。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資訊科技教學只是剛剛起步,教學方法比較傳統,為了令學習更生動,我希望學生可以有更多機會離開課室學習。其中包括到本地和國內考察,和其他中學合辦聯校活動,例如研討會、生活營等。同學借此認識新同學,我認為體驗式學習對同學十分重要。」

 

1991年的六十周年校慶,正值香港立法局舉行第一次直接選舉。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體驗,所以我和學生於當年開放日組織了一場選舉,讓學生提名五位心目中傑出歷史人物參政,組織助選團拉票,並投票選出最高票數的歷史人物。學生由此認識到現實生活中的投票選舉方式。」

 

九十年代香港政府在教育界引入連串改革,例如校本管理、課程統整,面對一系列的挑戰,區校長坦言實賴一眾老師共同努力,並肩前進。

 

1991年《學校管理新措施》(SMI)頒布,學校管理模式改為校本管理。1997年政府推出《第七號報告書》,發展優質學校教育。在新政策下,學校需要建立自評文化,確立辦學理念,自訂校本發展計劃,如周年計劃、三年計劃及五年計劃等,每年需要執行評核計劃,提交周年報告。課程方面,教育局提倡校本課程,學校可以自行設計校本課程。九十年代後期,女中已開始設計校本的初中通識及歷史課程,今天寶覺中學的「攝影禪」,也是別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學校亦設立質素保證制度,以確保教師工作符合要求。以上種種正是女中時代引進的改革。」

 

「寶覺女中原是六年制的中文中學,學生完成中六後,參加高等程度會考。九十年代開始,中學學制改為七年(取消香港高等程度會考,只保留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記得在1993/94學年,我們的學生完成兩年的預科,第一次參加高級程度會考。當年學校的老師,一方面要適應校本管理的新文化,同時要為高級程度會考課程作準備。另外,老師亦需熟習資訊科技教學,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所以,大家需要不斷學習,自我提升。面對新世紀,我們迎來各項新挑戰,同工們艱辛地工作,奠下千禧年後學校發展的基礎。」

 

配合九十年代的教育改革,女中教育質素不斷提升,但礙於校舍的面積有限,設施相對不足,為了締造更佳的學習環境,校方亦決定向政府申請分配新校舍,以尋求新的發展。

 

「女中的校舍面積較小,班級規模亦不大,中一至中五各級三班,中六一班,共有十六班。由於課室有限,實驗室不足,所以高中不設物理及化學,學生主要修讀文商科。學校的操場面積亦只有正常籃球場的一半,學生運動方式受到很多限制,所以都沒有各種校隊。因此我們需要發展空間,增設課程,提升學校的競爭力,配合新世紀的教學需要。」

 

1998年,我們在女中葉淑屏校長領導下,向政府申請分配新校舍。我當年有幸參與,草擬辦學計劃書。政府最初分配了位於新界天水圍的新校舍,由於和原校的距離太遠,我們沒有接受。經過與政府多次商議,2000年政府批出將軍澳的校舍,並建議我們日後開辦男女校。我們考慮到將軍澳是新市鎮,地鐵開通後亦方便原校學生由港島到調景嶺上學,因此決定遷校至將軍澳。」

 

將軍澳新校舍需於2001年才落成啟用,但由於2000年適齡的中一學生人數激增,學位不足,在教育署要求下,寶覺中學需要提前一年收生開校。20009月,我們借用同區學校(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的部分校舍,開設六班中一,成為區內一所新辦的男女校。區校長提及當年遷校時面對了兩大困難:

 

「遷校第一個困難,是有部分家長不太接受跑馬地的女校遷至將軍澳,並改變為男女校,特別是中一的家長。因為政府提供的小六選校資訊,並未有女中遷校的相關資料,他們覺得與原來選校的期望不符。我們召開家長會,多次向家長解釋遷校的原因,又保證學生如願意,可以繼續在原校讀至畢業,在我們的解釋及支援下,家長逐漸改變態度,接受事實。遷校也是按部就班的,至20029月,原校的女生才遷至新校舍,上課仍然保持她們原有的全女班,學校更免費給遷校學生提供新校的校服等。寶覺中學於2001年遷入將軍澳新校舍,寶覺女中則至20039月正式停辦。」

 

「另外一個挑戰是寶覺中學需要建立在社區的網絡,包括和同區中小學的關係、與社區組織或家長間的交流等。寶覺中學現在成為了一間廣為社區認識的中學,當中花了很長時間。當年遷校,因班級和課程擴充,學校大幅增聘老師,也花費了約900萬元為新校添置校具、電腦設備等,相對前者而言,這算不上是什麼困難了。」

 

區校長在2003年接任校長一職。他坦言身分轉變,工作及責任都隨之改變,肩負了落實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好學校的責任。區校長分享了當時面對的挑戰及管理策略。

 

「我的策略是盡量信任及賦權力給同事,量才而用,發揮所長。一來可以減輕負擔及壓力,同時老師因為得到信任而產生歸屬感。校長主要管理大方向,制定政策,分配老師執行。我接任校長之時,正值2000年代的教改,不少新政策推行,當時教改有四大關鍵項目:德育及公民教育、從閱讀中學習、專題研習、運用資訊科技。因此師生都需要面對教改帶來的新文化及新學習方式。」

 

「接任校長後,當然要處理各種內外問題。就教改而生的,就有校外評核、334新學制、成立法團校董會等。我上任後第二學年,學校就接受了一次全面評核。對學生和老師而言,是全新的體驗。為了減輕大家的壓力,我盡量把外評所要預備的文件和資料,提早讓老師熟習和了解,讓各人有充足的準備。2005年外評,對我這位新校長,也是一項挑戰。其實,壓力也是動力,當時校內上下,齊心工作,為達成指標努力,回想起來,仍然十分欣慰。此外,我們在新的社區,建立學校的聲譽,爭取家長和社區人士的支持,更是任重道遠的工作。」

 

區校長樂見所付出的心力,在學校發展、學生成就等各方面得到回報。回憶起昔日的工作,區校長並不感辛苦,見證寶覺成長是一種樂趣,當中最感恩的是攜手共創輝煌成就的師生們。

 

「近年學校籃球隊表現出色,經過多年努力,男女子籃球都成功在學界打出名堂,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籃球運動成為了寶覺中學其中一個賣點。我在任內十分支持校內體藝活動,例如全力支持體育老師李祥輝發展籃球隊。最先崛起的是由李老師帶領的女子籃球隊。女籃訓練的時間很長,經常訓練到晚上八時多,可見籃球隊成功是依賴師生的共同努力。隨後,我們亦外聘知名教練訓練男子籃球隊。寶覺男子籃球隊只用了兩年時間,就由九龍區的第三組別升上第一組別,與傳統的勁旅並列,成就奇蹟的最大秘訣是球隊有好教練,加上學生的鬥心和努力。籃球隊另外一項成功因素是得到東蓮覺苑及外間的贊助,擁有更完善的訓練設備,令隊員的士氣高昂。」

 

「寶覺中學亦致力弘揚佛法,例如『攝影禪』是將佛學概念與攝影藝術結合,是我們這所佛教學校的特色課程。另外,十多年來我們在社區大力推動弘法活動,聯繫學校與社區,以我所見,不少人是跨區到寶覺參加佛學講座及活動的。學校既是社區的一部分,弘法活動使社區人士的心靈得到清淨,我們可以藉此回饋社會。弘法活動得到東蓮覺苑的資助、弘法事務組老師的支持,一直維持至今,是一項值得自豪的成就。」

 

後記

訪問當天,區校長說喜見九十周年學生視覺藝術作品集《蓮意》展示了「攝影禪」的作品,推薦大家細細欣賞。從《蓮意》的序言中,可見區校長籌劃「攝影禪」課程的因由。今天看到成果,相信區校長也感欣慰。感謝區校長退休後,仍關心寶覺的發展,並特意接受同學訪問,與眾分享寶覺成長的珍貴經歷。

 

訪問日期: 20211117

訪問稿完成日期:  2022120

訪問者: 3B梁俊傑、羅嘉軒

訪問稿整理:        羅嘉敏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