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感恩惜緣的李潔蘭校長

 

前言

寶覺學校創辦至今已有九十年了,李潔蘭校長與寶覺結緣也有七十二年。李校長於1949年就讀於寶覺小學,至1961年於寶覺女子職業中學畢業。其後從事教育工作,於1977獲邀回母校服務,並於2000年至2003年擔任寶覺中學校長。李校長見證寶覺的成長及變遷,我們非常珍惜她提供的資料。李校長說她一直掛念母校及心存感激,今次應邀參與東蓮覺苑口述歷史計劃,回到寶覺中學新建的校史室接受同學的訪問,分享學生時期的生活點滴。

 

李校長因母親與江妙吉居士結識的因緣下,經介紹入寶覺義學就讀小一,當時是在東蓮覺苑地下的課室上課。至1951山光道十一號宮殿式的校舍落成,前來求學者眾。李校長讀書的時候,感受最為深刻的就是得到學校和老師的栽培。

 

「重提當年曾經教導的老師,真是有多位老師值得談及,但對我影響最大的人,當然是張蓮覺居士。我們自小都聽見老師說張蓮覺居士非常關心貧苦女孩,恐怕女孩子找不到工作,所以才辦女子義學,因此我們十分尊敬她,我亦希望自己也可以幫助到貧苦的學生。第二位是羅文錦爵士夫人,羅夫人在張蓮覺居士往生後,到處沿門托缽,籌募經費,期間屢吃閉門羹,受盡委屈,才能成功籌募經費,建成新校舍。」

 

李校長在憶述羅夫人辦學的艱辛經歷,動情處更一度哽咽,努力平穩語氣後,繼續跟同學分享她對其他老師的印象。

 

「首先要提的是小學校長謝忍之老師。那時已有家訪,謝老師很了解我們的家庭背景,她很關心學生,所以很受同學歡迎。另一位小學英文科老師是何穎君先生,她是何東的孫女,她教學生動有趣。當學生有困難的時候,她會自掏腰包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她連肥皂也買給學生。小學的數學科老師胡詠楚先生,教學生動,關懷學生,曾出資幫助經濟有困難的學生參加學校旅行。負責訓導的潘慧文老師,她要求嚴格,是非觀念清晰,在集會時她常說如果同學犯規就是害群之馬,這教我們也不敢犯校規。潘老師多才多藝,她教授我們演講技巧,又擔任佛教話劇的導演。她任校長退休後,主理東蓮覺苑舉辦的免費私立中學,幫助中三未能升讀中四的學生,讓她們能完成中學的階段。後來校方亦禮聘她出任校董,潘校長亦曾任寶覺中學校董,她退而不休服務教育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及敬佩。」

 

「初中的數學老師梅慧勤先生,她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她教書很有條理,很易明白。她曾教導我們買車和買樓的分別,她說汽車一落地,已大打折扣,此後的費用,都是消耗。買樓就不同,可以免交租金,而且資產亦會增值。因此我們在中二時,已經知道有資金的話,就要用來買樓。高中的數學老師是陳佩顏先生,她為人自信,教學生動,講解清晰。她投資有道,身後家人將她部份遺產四百八十萬元捐給學校作獎學金。在八十年代這是一個不菲的數目。教會計的吳文青老師,她溫文淡定,不厭其煩的教導我們會計學的理論。教中文的杜連璧老師來頭可不少,她曾任蔣介石夫人宋美齡的秘書,她中文學養十分高,要求嚴格,不准我們寫錯別字,這對我們有深遠的影響,杜老師將她僅有的遺產一層樓,也捐了給東蓮覺苑作獎學金之用。另一位中文及歷史科老師是梁漢超先生,她的父親是外交官,可說是書香世代。她教書如急口令,所以我們非留心不可。她曾分享她小時候從廣州逃難來港的故事,當年日軍侵華,廣州淪陷,火車站的大閘已關上幸好守閘的阿伯認得她是每朝與他打招呼的小女孩,開了閘門,讓他們一家上火車逃來香港。從這事例,你就可以看出幫助你的不一定是大人物,小人物也可能影響你一生的命運。英文科是馮淑芳老師,她的英文水平很高,和藹可親,很受同學的愛戴。」

 

「小學佛學老師是覺岸法師,她聲音清脆,講解清晰,十分愛護學生,很多學生都尊敬她,後來她出任寶覺女子職業中學校長。初中的佛學老師是生法師,她平易近人,很關心學生。由淺入深教授佛學道理,使我們易於明白,很多學生都很喜歡她,皈依時也拜生法師為師傅。高中佛學老師是江妙吉居士,她相貌祥和,聲音悅耳,講解佛理入世易明,我們讀的佛學課本,也是她編寫的。她還經常在外省法師講經時,擔任廣東話翻譯,我們都很羨慕她,有這樣好的條件,奉獻給佛教。有一位在寶覺學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林楞真苑長,她是一位慈眉善目、和藹可親的仁厚長者,我們都很尊敬她,因此學校舉行典禮時,都會對先創辦人張蓮覺居士和先苑長林楞真居士遺像行鞠躬禮。」

 

禮堂的對聯寫著「寶筏同乘登彼岸,覺民先導有良師」。李校長慶幸寶覺有多位良師,把張蓮覺居士的善心和羅文錦爵士夫人的精神體現出來。

 

「香港當時工作機會不多,沒有社會福利,每個人都只能想盡辦法去自力更生,例如做小販、打工,收入大概每月都是幾十元。當時官立小學學費每月五元,寶覺學校不收學費,每月只收兩元堂費。一般中學需要交二、三十元學費,我們亦只收十元堂費。寶覺學校的費用相對而言是較易負擔。學校更以奬學金嘉奬成績優異的學生,我們這些家境清貧的學生,為了改變命運,便會努力讀書,成績好,就會得到獎學金。至於學校有什麼助學金,我們也不清楚,我記得當同學有困難時,便會尋求老師幫助,老師往往會自掏腰包幫助學生解決困難。」

 

寶覺弘法育才,除了傳道授業外,更關心學生將來的就業問題,校方精心安排課程,使學生有「十八般武藝」,增加其找工作的機會。

 

「除了要讀中、英、數等主科外,還有其他的科目,例如生物、裁剪、烹飪、會計、打字等。為了提升學生的中文水平,校方又額外出資從學海書樓聘請名宿俞叔文老師來教授四書五經,每逢星期六下午,全校中學生都會到禮堂聽課,不用考試,領悟多少,就看各人的修為了。」

 

李校長被問及對什麼科目最感興趣時,她坦言中文科及會計科對她的工作很有幫助。

 

「我分享一個秘密,在眾多科目中,中文科並非我讀得最出色的科目,當時在同班同學中,中文科成績最好的是黃偉萱副校長和馬玉美老師。在我和黃副校長一起商討大學選修學系時,她建議我把中文科放在第一志願,地理科放在第二志願。最後在大學入學試,我的中文科獲得優良成績,考進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雖然中文並非我讀得最出色的科目,但我在半工讀的情況下,以優良的成績大學畢業。而我的學生會考成績也不錯,經常取得優良的成績,校外比賽亦經常獲獎,特別是朗誦比賽的成績更為出色,中三學生曾經獲得初中組全港朗誦比賽總冠軍。」

 

「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畢業時,一般學校都喜歡聘請香港大學畢業生當教師,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可說是沒有優勢。我能成功找到津貼中學的教席,全因為我在寶覺有修讀會計科,能兼教中文和會計科。同期畢業的同學大多只是在私立學校或小學任教。」

 

李校長提到,寶覺學校除了教導她們的知識外,更會在多方面培育學生的技能和建立價值觀。

 

「學校在五十年代舉辦了多次賣物會,當時我大概是讀小學五、六年級。我們除了要向親友推銷賣物及抽獎券外,在編織堂上用線勾通花的線袋,使用衣車在枕頭袋的袋面車花,製成品放到賣物會去售賣。賣物會舉行時,在課室及操場設置攤位,我們需要在攤位內當值,來賓可以拿賣物券來換取物品。在禮堂會舉行抽獎活動,獎品是由善長仁翁送出,相當名貴,有老師曾抽中鑽石戒指。」

 

「學校為了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成立了學生自治會,每年由老師推薦兩位學生會會長候選人,全校學生齊集在禮堂,台下有一塊黑板寫上兩位候選人的名字,由全校學生舉手選那一位候選人,兩旁有風紀報上人數,以字計算數目,票數最多者當選。學生自治會包括風紀組、衞生組、遊藝組、文藝組等。很多時我都是擔任風紀隊隊長,當時我有一本簿,用以紀錄及分配各個風紀的工作,每日早上八時十五分所有風紀都在操場集合,我就告知各風紀當日的職務,在小息午膳時,我就全校巡查。我認為老師選我當風紀隊隊長,是一種榮譽,因此我不會覺得辛苦。當年除了讀書外,我們沒有其他娛樂,每天放學回家就做功課,晚上十二點鐘就睡覺,第二日就上學,周而復始。」

 

「老師對我們要求嚴格,字體要整齊,有錯字需要改正,抄寫多遍。我認為有要求是好事,變相可以提升個人的能力。如果別人對你沒有要求,表示並不在意你,最終受害的只有你自己。我曾經書法不合格,但在老師嚴格要求下,現在我寫的字也不算太差。當時我為了改善我寫的字,下了很大的苦功,經常臨摹字帖。我們在面對問題時,不能輕易放棄或逃避,只要肯花時間及心機,很多事情都能解決的。」

 

寶覺「慈悲博愛」的校訓及佛化教育同樣影響李校長對事物的看法。

 

「『慈悲博愛』的校訓使我懂得以慈悲心待人,佛化教育對我最大的啟發是『因果論』。雖然基督教教義都非常好,但我始終覺得『因果』的道理是我最為接受。為何出現『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整路無屍骸』這不公平的現象?當我們知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個道理,便會想到前世所作的因,會導致今世的果,做人便會心安理得了。」

 

李校長指出昔日寶覺學生會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會感恩,會配合校方的嚴格要求,發奮圖強,改變命運,借此訓勉同學要對生活「少抱怨,多感恩」。

 

「別人對自己有要求是提升自己的好方法,但自己也必須要接受並配合;如果經常抱怨辛苦,最終只會原地踏步。在我們那個年代,什麼福利也沒有。不少同學居住在木屋區,經常在半夜會發生火警,就要逃難。那時的私人樓宇不設分期付款,一般人只能夠租屋住。那時何東的屋很平租,當時的人說租到他的屋等於中馬票。現代人比以前的人幸福得多,不但有社會福利,又有公屋,現時劏房的環境比我們那個年代要好得多,起碼自己一家一主,不是幾十人同住一層樓,不需與人共用廚房,而且有廁所。所以,只要我們懷著感恩的心,人自然就會生活得更開心,這種正能量更有助我們戰勝困難,獲得成功,這是任何物質所不能代替的。」

 

後記

訪問當天,採訪的同學受到李校長的啟發,她們反思現代的學生,會因小小困難就抱怨,坦言今後也學會感恩,珍惜當下。感謝李校長帶來這個時代難以想像的舊故事。

 

訪問日期:2021 10 28

訪問稿完成日期:2022 1 15

訪問者:3B岳居易、龔庭恩

訪問稿整理:羅嘉敏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