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楊麗莎校友與東蓮覺苑的奇妙因緣

 

前言

楊麗莎校友於1971年就讀寶覺小學,至1977年小學畢業。大學畢業後投身商界,多年後回到東蓮覺苑服務,並曾擔任寶覺小學校監、元朗寶覺小學及寶覺中學校董,以自身的專業知識回饋母校和辦學團體。2021正值慶祝東蓮覺苑辦學九十周年,楊校友回到東蓮覺苑,分享昔日寶覺的生活點滴,細說與東蓮覺苑的奇妙因緣。

 

當年,楊校友的母親在福建同鄉介紹下,便把未曾讀過幼稚園的楊校友送進寶覺小學,入讀一年級。回憶起初入寶覺發生的趣事,楊校友忍俊不禁,眼中充滿笑意。

 

「最初入讀寶覺時,我的基礎知識十分薄弱,識字少,英文底子弱。加上經常回福建探望父親,廣東話說得不太流利,又因為不懂校規,因而糊裡糊塗發生不少趣事。記得有一次默書,因為翻閱課本被老師罰站,但我不知道這是作弊行為,還以為老師嘉獎自己。另外,我當時因為身體孱弱,每天早餐都反胃不適,導致每天匆忙上學而經常遲到。老師責問我為何住在跑馬地都會遲到,並開玩笑說,每天如此匆忙,索性穿著睡衣上學可以節省時間。當時我聽不出這是反話,還信以為真,開心應好。我又經常因廣東話不靈光而鬧笑話,例如老師問我新年在家中的活動是甚麼,我就誤將地板『打蠟』成『打獵』,惹得同學哄堂大笑。」

 

入寶覺雖「樂事」不絕,幸得老師悉心栽培,楊校友很快就成為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

 

「寶覺的讀書生活十分開心,老師都十分疼愛我。在成績方面,除了小一,大體都取得中上的成績,考試通常是班上第二、三名。其中一個令我有深刻印象的老師是小班主任楊麗雲老師,另一位是高年級中文科佩荃老師。黃老師除了教授課文外,還要我們背古文,雖然當時感到十分辛苦,但到現在還記得那些古文,例如我還記得《歸去來辭》,這正是有賴黃老師的教導。」

 

「潘慧文校長每天在早會集會時的訓話,對我們愛之深,令人不能忘卻。數學科張淑貞老師的啟蒙,令我對數字產生興趣。英文科何頴君老師教我們英文拼音,奠定我的英語基礎,老師曾送我一枝派克墨水筆,嘉獎我的英文考試成績。中文科謝忍之老師曾教我和妹妹中文。英文科謝有聯老對我們亦十分關顧。澄真法師教我佛學科,由於法師喜歡攝影,時常把自己拍攝的作品作為禮物嘉獎考試高分的同學。我與老師相處的點滴雖是平凡不過,但足以構成美麗、豐富人生的方方面面,包括待人處事。」

 

楊校友形容寶覺小學的同學大多出身基層,同學間打成一片,相處融洽。

 

「寶覺同學多居住在灣仔、北角及西環,家庭環境多屬基層,同學關係都非常親密,互相不存在比較。例如有一位同學的媽媽是賣水果的,她曾邀請我媽媽一齊賣水果。我們會互相去對方家遊玩,大家都是真誠相待。在我擔任寶覺小學校監時,我的同學王美芳更捐出一筆款項予寶覺小學,以其母親名義成立獎學金,令我深信同學們很鍾愛母校。」

 

寶覺佛化教育及慈悲博愛的校訓,引領學生領悟做人處世的道理,在成長路上點亮一盞盞心燈。

 

「讀書時,我們需要讀佛經,內容多是故事形式,令人更易吸收佛理。例如小佛學第一課就是講述佛陀出生的故事。另外,我們每一至兩星期會到東蓮覺苑大雄寶殿上殿,跟隨法師誦經參拜。除了上殿外,所有學生每年都會到東苑浴佛,佛會在五觀堂食齋菜,每逢佛誕都十分熱鬧。」

 

「校訓對我的影響頗大,可能是因為我自小在佛教學校成長,彷彿有一顆種子栽在我的心田,隨年齡增長,愈對慈悲感受深刻。在待人處事上,會站在他人角度設想,例如見到社會上不幸的人,都會憐憫他們,不會以階級觀念看待別人,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及所有人對社會的貢獻,當遇到可以幫忙的都會樂於幫助。我認為這正是從寶覺所得,令人終身受用的教誨。」

 

樸實無華的校園生活,正是奠定學術基礎及培養品德的最佳環境。楊校友直言寶覺確立了她待人接物的良好根基。

 

「寶覺小學並非名校,收錄的大多是基層學生,這正是創辦人開辦寶覺小學的目的,希望為貧困家庭女孩子提供免費基礎教育,讓她們習得一技之長。我認為寶覺在學術方面給了我一個穩固的基礎,亦令我學會待人處事的良好原則,例如刻苦踏實,慈悲博愛。其實硬知識可以從不同途徑習得,但道德上的是非黑白就要言傳身教。那年代的基層家庭,父母為口奔馳,沒有時間教授子女。寶覺小學全方位教導學生知識和做人的道理,老師都視學生如子女般教導。到現在我教導女兒時,亦會灌輸愛護動物的觀念,這『不殺生』的概念就是從寶覺學會。我很慶幸兩個女兒都非常善良,例如有一次大女兒在公園見到一個男孩用竹枝作弄一隻小動物,年僅四、五歲的女兒就上前勸告那位哥哥停手。我自小亦教導她們職業無分貴賤,她們長大後亦發自內心地跟隨。不知不覺間,我就把這慈悲博愛的觀念傳給下一代。」

 

另外,楊校友分享從寶覺小學畢業後升讀英文中學的經驗,勉勵同學需要發揮堅持努力、將勤補拙的精神。

 

「當時小學畢業的我,英文能力尚有不足,而學好英文有利將來的工作。因此決心報考英文中學。我最後考進了一所英文中學,同學之間相處都是使用英語交談的,當時感到很吃力,亦很難適應全英語環境。多虧在寶覺小學學會將勤補拙,最終我都順利適應。」

 

楊校友相信正是因為寶覺小學對她的人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日後才會加入東蓮覺苑工作。楊校友分享自己畢業後的就業規劃及加入東苑的箇中緣由。

 

「我事業心強,有清晰的發展藍圖,畢業後考取了三個會計師牌照,進入商業機構工作。可惜在90年代,母親不幸遭遇嚴重交通意外,我需要花很多時間照顧母親。最初,我仍堅持發展事業,繼續在商業機構工作。直至2002年,獵頭公司介紹我到何鴻毅家族基金公司工作。在公司內,我需要負責查核基金會的帳目,亦需要列席東苑董事會會議。我覺得緣份十分奇妙,當年我在寶覺小學讀書,現在一半工作與東苑相關。2007年,我離開了家族基金公司,進入考評局工作。當時何鴻毅先生希望我仍能以顧問形式幫忙查核東苑帳目。過了不久,東苑的會計同事辭職,同時亦因為考評局的工作過於繁重,導致我沒有足夠時間照顧母親,因此萌生離開考評局的念頭。何先生有見我的家庭情況,答應讓我以半日制上班。我由2007年開始進入東蓮覺苑工作,有幸得到何先生如此支持我的安排,我才能有更多時間照顧母親,直至她往生。

 

在因緣巧合下,楊校友畢業後從校友身分,到半隻腳踏入東苑,至2007年正式服務東苑。她形容過程迂迴曲折,格外感恩東苑給予的機會,選擇以專業能力回報何鴻毅先生的信任。

 

「當年是媽媽帶領我入讀寶覺小學。現在媽媽受傷,需要照顧,我又有幸遇到慈悲的老闆,讓我能兼顧家庭及工作,冥冥中自有因緣牽引。因此,我決定要盡心盡力為東苑服務,協助建立健全的會計制度,亦幫忙行政管理,協助奠定良好基礎,開源節流。我以這種使命、這種形式回到東苑護持道場,希望可以為媽媽求得福報。

 

楊校友坦言當初並非毅然進入東蓮覺苑工作,而是再三權衡之下才作出這決定。回想當初,楊校友滿心慶幸自己作出了「非一般」的決定。

 

「當初離開考評局的時候,我仍有另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面對著兩個完全不同的工作選擇,我曾有很多掙扎。幸好有菩薩指引,我才得到智慧,作出正確的選擇,進入東苑工作。現在回想起來,我慶幸我所作的決定,令媽媽得到妥善照顧,又能貢獻東苑。最初進入東苑工作,需要時間適應,因為寺院的工作環境與待遇,跟私人機構差別很大。另一方面,我卻可以不時請教僧徹苑長有關人生道理,這是在其他機構工作無法得到的。在東苑工作,就像一家人相處一樣。感恩菩薩給我勇氣、智慧作出抉擇,雖然跟我原來的生涯規劃有偏差,卻令我的心靈更踏實。面對同樣選擇時,有人會認為盡孝道之餘,亦要考慮自己的前途,但我會選擇捨棄金錢、地位去盡孝,這是從小時候在寶小學習的佛經故事學會的。」

 

 

楊校友於2021年提早退休,離開服務十多年的東蓮覺苑,但仍時常心繫東苑,殷切希望東苑持續發展。

 

「我離開東苑時已經快五十七歲,當中二十四年都是在照顧媽媽。在母親離後七年,父親亦往生。照顧父母的時間合共三十一年,精神及身體都已疲倦,我希望可以藉此機會休息。另外,我認為自己在知識、技能上都是比較傳統,希望東苑可以給新一代接棒,靠年輕人的新思維新技能繼續發展。我認為這個安排很圓滿,退休後我亦密切關注東苑的發展,因為這裡就像我另一個家,我在此就讀小學,在此退休,東苑就像我的一個起點及終點。」

 

後記

訪問完結,在場所有人都歎楊校友當初的抉擇,紛紛代入角色,作出取捨。感謝楊校友真誠的分享。

 

訪問日期:20211026

訪問稿完成日期:2022128

訪問者:浩然、麥玉婷、陳愛薇

訪問稿整理:羅嘉敏老師

寶覺成長的見證者——區建群校長

 

前言

區建群校長於1987年加入寶覺女子中學(以下簡稱女中),擔任中國歷史科老師。2000年起,女中逐步由跑馬地搬遷至將軍澳新校舍,並名為寶覺中學(以下簡稱寶中)20029月,區校長轉至將軍澳工作,並於20039月接任寶覺中學校長。區校長服務女中及寶中共二十七載,見證女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二千年的成長和轉變。在寶中任內,區校長與老師一起規劃新學校的發展,並共同應對各項教育改革。退休後移居澳洲,仍關心寶中的發展,最近專誠接受寶中同學的線上訪問,分享與寶中攜手共進的歲月。

 

區建群校長三十三歲加入女中,回憶第一次接觸女中的人事,已留下良好印象。初入學校工作,得到上司和同工的支持,很快便適應新環境。

 

「我第一次到寶覺面試的時候,印象是校舍的建築風格獨特,好似寺廟一般古色古香。當時負責面試的是葉淑屏校長,她是一位温文爾雅的女士,對應徵者非常客氣及尊重,令我很期望可以為寶覺服務。校監愍生苑長和藹可親,她十分歡迎我加入學校工作,鼓勵我用心教學。」

 

「同事大部分都是女性,除了我以外只有兩位男教師。同事們不分性別、無分彼此地盡力教學,對初來寶覺的我關照有加。雖然佛教女校的校風比較傳統,與我以往任職的基督教男女校相比,女中風氣相對保守,同事之間相處比較嚴肅,但長時間相處後,討論話題都會變得多起來。」

 

區校長任教女中時,與學生建立了深厚關係,至今仍與很多學生保持聯絡。有不少校友在覺晴校友文集中,感謝區校長的教誨,也有寶中的學生,感激當年區校長沒有公開姓名批評他。

 

「女中學生性格單純,尊敬師長,師生關係融洽。記得有部分學生是我從中三級一直教導她們至中七畢業,經過五年的相處,關係變得密切。很難得不少學生都非常念舊,直到現在,她們仍不時和我聯絡。

 

「我的教學理念是關心及尊重學生,老師的鼓勵和支持,可以培養同學的自信,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我的信念是不論對學生或下屬,表揚宜公開,批評及責罰只可私下。不點名批評,就是對事不對人,但當事人是會心領神會的。

 

區校長分享活動教學的理念,對學生學習尤為重要。

 

「當老師時,我主要任教中史科。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資訊科技教學只是剛剛起步,教學方法比較傳統,為了令學習更生動,我希望學生可以有更多機會離開課室學習。其中包括到本地和國內考察,和其他中學合辦聯校活動,例如研討會、生活營等。同學借此認識新同學,我認為體驗式學習對同學十分重要。」

 

1991年的六十周年校慶,正值香港立法局舉行第一次直接選舉。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體驗,所以我和學生於當年開放日組織了一場選舉,讓學生提名五位心目中傑出歷史人物參政,組織助選團拉票,並投票選出最高票數的歷史人物。學生由此認識到現實生活中的投票選舉方式。」

 

九十年代香港政府在教育界引入連串改革,例如校本管理、課程統整,面對一系列的挑戰,區校長坦言實賴一眾老師共同努力,並肩前進。

 

1991年《學校管理新措施》(SMI)頒布,學校管理模式改為校本管理。1997年政府推出《第七號報告書》,發展優質學校教育。在新政策下,學校需要建立自評文化,確立辦學理念,自訂校本發展計劃,如周年計劃、三年計劃及五年計劃等,每年需要執行評核計劃,提交周年報告。課程方面,教育局提倡校本課程,學校可以自行設計校本課程。九十年代後期,女中已開始設計校本的初中通識及歷史課程,今天寶覺中學的「攝影禪」,也是別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學校亦設立質素保證制度,以確保教師工作符合要求。以上種種正是女中時代引進的改革。」

 

「寶覺女中原是六年制的中文中學,學生完成中六後,參加高等程度會考。九十年代開始,中學學制改為七年(取消香港高等程度會考,只保留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記得在1993/94學年,我們的學生完成兩年的預科,第一次參加高級程度會考。當年學校的老師,一方面要適應校本管理的新文化,同時要為高級程度會考課程作準備。另外,老師亦需熟習資訊科技教學,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所以,大家需要不斷學習,自我提升。面對新世紀,我們迎來各項新挑戰,同工們艱辛地工作,奠下千禧年後學校發展的基礎。」

 

配合九十年代的教育改革,女中教育質素不斷提升,但礙於校舍的面積有限,設施相對不足,為了締造更佳的學習環境,校方亦決定向政府申請分配新校舍,以尋求新的發展。

 

「女中的校舍面積較小,班級規模亦不大,中一至中五各級三班,中六一班,共有十六班。由於課室有限,實驗室不足,所以高中不設物理及化學,學生主要修讀文商科。學校的操場面積亦只有正常籃球場的一半,學生運動方式受到很多限制,所以都沒有各種校隊。因此我們需要發展空間,增設課程,提升學校的競爭力,配合新世紀的教學需要。」

 

1998年,我們在女中葉淑屏校長領導下,向政府申請分配新校舍。我當年有幸參與,草擬辦學計劃書。政府最初分配了位於新界天水圍的新校舍,由於和原校的距離太遠,我們沒有接受。經過與政府多次商議,2000年政府批出將軍澳的校舍,並建議我們日後開辦男女校。我們考慮到將軍澳是新市鎮,地鐵開通後亦方便原校學生由港島到調景嶺上學,因此決定遷校至將軍澳。」

 

將軍澳新校舍需於2001年才落成啟用,但由於2000年適齡的中一學生人數激增,學位不足,在教育署要求下,寶覺中學需要提前一年收生開校。20009月,我們借用同區學校(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的部分校舍,開設六班中一,成為區內一所新辦的男女校。區校長提及當年遷校時面對了兩大困難:

 

「遷校第一個困難,是有部分家長不太接受跑馬地的女校遷至將軍澳,並改變為男女校,特別是中一的家長。因為政府提供的小六選校資訊,並未有女中遷校的相關資料,他們覺得與原來選校的期望不符。我們召開家長會,多次向家長解釋遷校的原因,又保證學生如願意,可以繼續在原校讀至畢業,在我們的解釋及支援下,家長逐漸改變態度,接受事實。遷校也是按部就班的,至20029月,原校的女生才遷至新校舍,上課仍然保持她們原有的全女班,學校更免費給遷校學生提供新校的校服等。寶覺中學於2001年遷入將軍澳新校舍,寶覺女中則至20039月正式停辦。」

 

「另外一個挑戰是寶覺中學需要建立在社區的網絡,包括和同區中小學的關係、與社區組織或家長間的交流等。寶覺中學現在成為了一間廣為社區認識的中學,當中花了很長時間。當年遷校,因班級和課程擴充,學校大幅增聘老師,也花費了約900萬元為新校添置校具、電腦設備等,相對前者而言,這算不上是什麼困難了。」

 

區校長在2003年接任校長一職。他坦言身分轉變,工作及責任都隨之改變,肩負了落實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好學校的責任。區校長分享了當時面對的挑戰及管理策略。

 

「我的策略是盡量信任及賦權力給同事,量才而用,發揮所長。一來可以減輕負擔及壓力,同時老師因為得到信任而產生歸屬感。校長主要管理大方向,制定政策,分配老師執行。我接任校長之時,正值2000年代的教改,不少新政策推行,當時教改有四大關鍵項目:德育及公民教育、從閱讀中學習、專題研習、運用資訊科技。因此師生都需要面對教改帶來的新文化及新學習方式。」

 

「接任校長後,當然要處理各種內外問題。就教改而生的,就有校外評核、334新學制、成立法團校董會等。我上任後第二學年,學校就接受了一次全面評核。對學生和老師而言,是全新的體驗。為了減輕大家的壓力,我盡量把外評所要預備的文件和資料,提早讓老師熟習和了解,讓各人有充足的準備。2005年外評,對我這位新校長,也是一項挑戰。其實,壓力也是動力,當時校內上下,齊心工作,為達成指標努力,回想起來,仍然十分欣慰。此外,我們在新的社區,建立學校的聲譽,爭取家長和社區人士的支持,更是任重道遠的工作。」

 

區校長樂見所付出的心力,在學校發展、學生成就等各方面得到回報。回憶起昔日的工作,區校長並不感辛苦,見證寶覺成長是一種樂趣,當中最感恩的是攜手共創輝煌成就的師生們。

 

「近年學校籃球隊表現出色,經過多年努力,男女子籃球都成功在學界打出名堂,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籃球運動成為了寶覺中學其中一個賣點。我在任內十分支持校內體藝活動,例如全力支持體育老師李祥輝發展籃球隊。最先崛起的是由李老師帶領的女子籃球隊。女籃訓練的時間很長,經常訓練到晚上八時多,可見籃球隊成功是依賴師生的共同努力。隨後,我們亦外聘知名教練訓練男子籃球隊。寶覺男子籃球隊只用了兩年時間,就由九龍區的第三組別升上第一組別,與傳統的勁旅並列,成就奇蹟的最大秘訣是球隊有好教練,加上學生的鬥心和努力。籃球隊另外一項成功因素是得到東蓮覺苑及外間的贊助,擁有更完善的訓練設備,令隊員的士氣高昂。」

 

「寶覺中學亦致力弘揚佛法,例如『攝影禪』是將佛學概念與攝影藝術結合,是我們這所佛教學校的特色課程。另外,十多年來我們在社區大力推動弘法活動,聯繫學校與社區,以我所見,不少人是跨區到寶覺參加佛學講座及活動的。學校既是社區的一部分,弘法活動使社區人士的心靈得到清淨,我們可以藉此回饋社會。弘法活動得到東蓮覺苑的資助、弘法事務組老師的支持,一直維持至今,是一項值得自豪的成就。」

 

後記

訪問當天,區校長說喜見九十周年學生視覺藝術作品集《蓮意》展示了「攝影禪」的作品,推薦大家細細欣賞。從《蓮意》的序言中,可見區校長籌劃「攝影禪」課程的因由。今天看到成果,相信區校長也感欣慰。感謝區校長退休後,仍關心寶覺的發展,並特意接受同學訪問,與眾分享寶覺成長的珍貴經歷。

 

訪問日期: 20211117

訪問稿完成日期:  2022120

訪問者: 3B梁俊傑、羅嘉軒

訪問稿整理:        羅嘉敏老師

何美燕校友(1965年中五畢業)

我的母校

屈指一算,我畢業已超過半個世紀了,而我又是由一年級讀起,直至中五,真是一條龍服務!這在我人生的前半部是有很重要的影響。

學校有很嚴的校規:如忘記做功課、忘帶手帕和水杯、忘剪指甲等,一律當犯校規,每月一次在周會上宣讀同學忘帶功課/用品的次數,同學便乖乖地罰企!

當年我們是穿長衫的,往往要像淑女般斯斯文文地行路,但有時玩得樂極忘形,長衫的叉便會破裂!

每逢星期六放學後,值日生要輪流清潔課室,除了抹黑板外,更先把椅子疊上桌上,騰出空間,掃地和拖地。雖然要做清潔,但也能訓練我們愛護環境,保持校舍整潔,培養我們日後在工作時間的分配和安排!

中午我在食堂負責洗碗、抹碗的工作,工作完便可享用一碗麵/粥;當時最美味的是芋頭粥,下雨天,往往生意會更好,沽清了,便只好吃個麵餅吧了!

我要感謝我的啟蒙老師——梁本聰老師,當時,我們叫她梁姑娘。她是我一年級的班主任,我是沒有讀過幼稚園的插班生,對學校環境一無所知,她耐心地向我講解,我用心寫字,她會在功課簿夾著一片像輕紗的菩提葉作獎勵,據說是她用水浸了很久才製成的,多珍貴!一年級時,梁老師是教音樂的,那時我有機會參加全校的節奏樂隊,我負責打三角鈴,表演時披上絲絨的斗蓬,多威風!梁老師,謝謝您!

六年級時,胡詠楚老師教我們數學,她每日都有步驟地為我們操練,讓我們小學會考獲得佳績!寶覺雖然是中文學校,但上英文課是絕不講中文的,何穎君老師等都是優秀的教師,她另有一套識字的方法,例如教火車這個生字,她還會教與火車有關的生字:如月台、火車頭、火車站、路軌……(現代的腦震蕩教學法?)

升到中一,我們搬到文錦樓上課,而我們最喜歡上家政堂,每人穿上漂亮的圍裙,焗出香噴噴的曲奇餅,又做蔗汁甜糕、粉卷、粉果、銀針粉、晶餅、杏仁豆腐、沙律等,令鄰班的同學也垂涎三尺!感謝李蘊碧老師!

梁漢超老師教我中學的國文,她常說:「事無不可對人言。」我學會忠誠待人。

上生物堂也是很生動有趣,區景嵎老師常常說返學搭巴士多幸福啊!有穿制服的司機和售票員為我們服務。他常對著我們女孩子說:動物界中,雄性比雌性漂亮:例如公雞、雄獅、鴛鴦的鴛、孔雀……我們總會回應這都是低等動物,人是高等動物便相反,女性較漂亮。多謝區老師!

教我們地理的是李觀淞老師,他常鼓勵我們看些地理雜誌,增廣見聞!訓練同學站出來介紹某個國家,我們一方面背好資料,又指住地圖講解地理位置、環境、氣候等,這令我們得益不少!

鍾道穎老師教音樂,我們對著那本名歌選唱個不停。她斯文端莊的樣子,永留心中!

陳倪任老師也是我中一的中文老師,「岳飛字鵬舉……」他不主張死背書,要明白課文,我日後喜愛寫作,也是他的鼓勵。每年同學交的暑期作業,都是不了了之,但陳老師竟然把我的《暑假的生活》文章批改,還寫了幾句勉勵的說話,派卷時,我眼前一亮,竟獲得老師讚賞!所以,以後我用心寫作(以前是用毛筆作文的),一定認真去做到最好。又有次,我作了演講比賽的稿而獲獎。

第一屆全港佛教中學聯合運動會,我班參加400公尺女子接力賽獲得冠軍,記得有羅志玲、朱巧玲、蘇萍珍……真是威風八面!

寶覺初期是義學,象徵式收兩元學費。中學時,我申請華僑日報的助學金,學費全免,謝謝華僑日報!

我們難得幾十年的同學,每月都有一次聚會,大家都珍惜友誼,感謝寶覺學校當年的栽培,讓我們秉承母校的校訓慈悲博愛,關懷別人。祝母校校務蒸蒸日上,校譽昌隆! 

  

何美燕校友(左四)與同學合照,寶覺女子職業中學第一屆運動會,假南華會舉行。

 

何校友(右二)在校旗下合照,寶覺女子職業中學第一屆運動會。

 

何校友(第四排右一)於1964/65年度學校開放日,與班中負責接待同學留影。

 

何校友(第四排左四)與同學合照,1965年學校旅行。 

何校友(前排左一)與好友同窗情誼深厚,經常相約茶聚。

 

 

黎洪秀蘭校友重遊母校小記

 

闊別八十載,這次重返小學校園,難掩興奮心情。今年九十歲的洪秀蘭校友,甫穿過大閘直奔山門,兒時的回憶就不斷湧現……

 

「這幢大樓以前是沒有的。」

真的沒記錯,文錦紀念樓是1961年才落成的。

「我以前在這裏上課,原來課室已改為食堂。」

「啊﹗這樓梯跟以前是一樣的!」

其實,由韋馱殿通往大雄寶殿的樓梯的水磨石扶手旁已加裝木扶手,畢竟要憑八十年前的記憶,發現這細微的改變並不容易,又或者當時只有十歲的洪校友根本就不用扶手,那就更難察覺了!

 

腰板挺直的洪校友,不用攙扶,一口氣走上通往大殿的樓梯,重拾兒時「上殿」的足跡。上殿(讀音是din2,不是常讀的din6)是寶覺人語,說的是上大雄寶殿拜佛及做晚課。走進大殿,她隨即恭敬問訊,就像昔日的小學生模樣。

「這座燈塔好像以前沒有,這些宮燈好像也沒有……

但當大殿的射燈關上,隨即就回復洪校友四十年代初讀書時的情景。

「對了!以前沒有那麼光亮!」

其實藥師佛塔及宮燈自建苑以來一直存在,只是現在換了較光亮的燈泡而已。

「三尊大佛沒有改換啊!」

洪校友瞻望佛像,仰觀了好一會兒。本想繞過佛龕向前走的,但洪校友止步了。

「可以再前行嗎?以前讀書,佛龕後面是不許學生進入的。」

現在,洪校友可以繞到後方的觀音殿,細看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的座像了。

 

走累了,洪校友回到韋馱殿旁的活動室(以前是講書堂),跟同是寶覺校友的吳麗珍女士(曾任寶覺中學副校長,現任職東蓮覺苑)細說舊事。吳副校長翻開《寶覺同學》(由寶覺校友會辦的季刊,1941年創刊)的教員相片,洪校友邊看邊憶述:

「校長個子不高,是教我們日文的。日文幾乎全忘記了,現在只記得あ、教國文的是馮(柳姿)先生,教數學和繪畫的是謝(忍之)先生。謝先生當時很年輕,與同學十分親近。後來我和同學曾跟她在校外見面。」

林楞真校長生於日本橫濱,曾在日本受教育,精通日語,就順理成章教日語了。

 

2021年是東蓮覺苑辦學九十周年,我們現正籌備出版校友集,可以把這次訪問在校友集刊登嗎?」吳副校長問。

「哇!九十周年了!真好!」

洪校友不斷提起一直跟她保持聯絡的小學同學何玉珍和郭蝶兒,說下次要跟她們一起來;更興致勃勃地說,等到寶覺辦學一百周年慶典,一定要重遊母校呢。

後記:當洪校友雀躍地四處參觀時,我和陪伴她回來的兒子黎家泰先生閒聊。得知洪校友生於1931年,原居廈門,二戰時舉家逃來香港,居於黃泥涌道,即今雅谷餐廳附近,遂有緣來到寶覺上學。當時只有十歲的她,究竟讀三年級,還是四年級?讀了半年、一年,還是兩年?洪校友記憶已模糊了。其實,這些細節都不重要,有機會和九十高齡的洪校友相聚已教人興奮,期待很快就可以再和洪校友、還有她的好同學們,一起暢談寶覺今昔。

整理:寶覺中學陳淑雯校長

2020930

吳麗珍校友()和洪秀蘭校友()翻看相片話舊

吳志軒總監、洪秀蘭校友、黎家泰先生和陳淑雯校長攝於通往大殿的階梯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