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感恩惜緣的李潔蘭校長

 

前言

寶覺學校創辦至今已有九十年了,李潔蘭校長與寶覺結緣也有七十二年。李校長於1949年就讀於寶覺小學,至1961年於寶覺女子職業中學畢業。其後從事教育工作,於1977獲邀回母校服務,並於2000年至2003年擔任寶覺中學校長。李校長見證寶覺的成長及變遷,我們非常珍惜她提供的資料。李校長說她一直掛念母校及心存感激,今次應邀參與東蓮覺苑口述歷史計劃,回到寶覺中學新建的校史室接受同學的訪問,分享學生時期的生活點滴。

 

李校長因母親與江妙吉居士結識的因緣下,經介紹入寶覺義學就讀小一,當時是在東蓮覺苑地下的課室上課。至1951山光道十一號宮殿式的校舍落成,前來求學者眾。李校長讀書的時候,感受最為深刻的就是得到學校和老師的栽培。

 

「重提當年曾經教導的老師,真是有多位老師值得談及,但對我影響最大的人,當然是張蓮覺居士。我們自小都聽見老師說張蓮覺居士非常關心貧苦女孩,恐怕女孩子找不到工作,所以才辦女子義學,因此我們十分尊敬她,我亦希望自己也可以幫助到貧苦的學生。第二位是羅文錦爵士夫人,羅夫人在張蓮覺居士往生後,到處沿門托缽,籌募經費,期間屢吃閉門羹,受盡委屈,才能成功籌募經費,建成新校舍。」

 

李校長在憶述羅夫人辦學的艱辛經歷,動情處更一度哽咽,努力平穩語氣後,繼續跟同學分享她對其他老師的印象。

 

「首先要提的是小學校長謝忍之老師。那時已有家訪,謝老師很了解我們的家庭背景,她很關心學生,所以很受同學歡迎。另一位小學英文科老師是何穎君先生,她是何東的孫女,她教學生動有趣。當學生有困難的時候,她會自掏腰包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她連肥皂也買給學生。小學的數學科老師胡詠楚先生,教學生動,關懷學生,曾出資幫助經濟有困難的學生參加學校旅行。負責訓導的潘慧文老師,她要求嚴格,是非觀念清晰,在集會時她常說如果同學犯規就是害群之馬,這教我們也不敢犯校規。潘老師多才多藝,她教授我們演講技巧,又擔任佛教話劇的導演。她任校長退休後,主理東蓮覺苑舉辦的免費私立中學,幫助中三未能升讀中四的學生,讓她們能完成中學的階段。後來校方亦禮聘她出任校董,潘校長亦曾任寶覺中學校董,她退而不休服務教育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及敬佩。」

 

「初中的數學老師梅慧勤先生,她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她教書很有條理,很易明白。她曾教導我們買車和買樓的分別,她說汽車一落地,已大打折扣,此後的費用,都是消耗。買樓就不同,可以免交租金,而且資產亦會增值。因此我們在中二時,已經知道有資金的話,就要用來買樓。高中的數學老師是陳佩顏先生,她為人自信,教學生動,講解清晰。她投資有道,身後家人將她部份遺產四百八十萬元捐給學校作獎學金。在八十年代這是一個不菲的數目。教會計的吳文青老師,她溫文淡定,不厭其煩的教導我們會計學的理論。教中文的杜連璧老師來頭可不少,她曾任蔣介石夫人宋美齡的秘書,她中文學養十分高,要求嚴格,不准我們寫錯別字,這對我們有深遠的影響,杜老師將她僅有的遺產一層樓,也捐了給東蓮覺苑作獎學金之用。另一位中文及歷史科老師是梁漢超先生,她的父親是外交官,可說是書香世代。她教書如急口令,所以我們非留心不可。她曾分享她小時候從廣州逃難來港的故事,當年日軍侵華,廣州淪陷,火車站的大閘已關上幸好守閘的阿伯認得她是每朝與他打招呼的小女孩,開了閘門,讓他們一家上火車逃來香港。從這事例,你就可以看出幫助你的不一定是大人物,小人物也可能影響你一生的命運。英文科是馮淑芳老師,她的英文水平很高,和藹可親,很受同學的愛戴。」

 

「小學佛學老師是覺岸法師,她聲音清脆,講解清晰,十分愛護學生,很多學生都尊敬她,後來她出任寶覺女子職業中學校長。初中的佛學老師是生法師,她平易近人,很關心學生。由淺入深教授佛學道理,使我們易於明白,很多學生都很喜歡她,皈依時也拜生法師為師傅。高中佛學老師是江妙吉居士,她相貌祥和,聲音悅耳,講解佛理入世易明,我們讀的佛學課本,也是她編寫的。她還經常在外省法師講經時,擔任廣東話翻譯,我們都很羨慕她,有這樣好的條件,奉獻給佛教。有一位在寶覺學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林楞真苑長,她是一位慈眉善目、和藹可親的仁厚長者,我們都很尊敬她,因此學校舉行典禮時,都會對先創辦人張蓮覺居士和先苑長林楞真居士遺像行鞠躬禮。」

 

禮堂的對聯寫著「寶筏同乘登彼岸,覺民先導有良師」。李校長慶幸寶覺有多位良師,把張蓮覺居士的善心和羅文錦爵士夫人的精神體現出來。

 

「香港當時工作機會不多,沒有社會福利,每個人都只能想盡辦法去自力更生,例如做小販、打工,收入大概每月都是幾十元。當時官立小學學費每月五元,寶覺學校不收學費,每月只收兩元堂費。一般中學需要交二、三十元學費,我們亦只收十元堂費。寶覺學校的費用相對而言是較易負擔。學校更以奬學金嘉奬成績優異的學生,我們這些家境清貧的學生,為了改變命運,便會努力讀書,成績好,就會得到獎學金。至於學校有什麼助學金,我們也不清楚,我記得當同學有困難時,便會尋求老師幫助,老師往往會自掏腰包幫助學生解決困難。」

 

寶覺弘法育才,除了傳道授業外,更關心學生將來的就業問題,校方精心安排課程,使學生有「十八般武藝」,增加其找工作的機會。

 

「除了要讀中、英、數等主科外,還有其他的科目,例如生物、裁剪、烹飪、會計、打字等。為了提升學生的中文水平,校方又額外出資從學海書樓聘請名宿俞叔文老師來教授四書五經,每逢星期六下午,全校中學生都會到禮堂聽課,不用考試,領悟多少,就看各人的修為了。」

 

李校長被問及對什麼科目最感興趣時,她坦言中文科及會計科對她的工作很有幫助。

 

「我分享一個秘密,在眾多科目中,中文科並非我讀得最出色的科目,當時在同班同學中,中文科成績最好的是黃偉萱副校長和馬玉美老師。在我和黃副校長一起商討大學選修學系時,她建議我把中文科放在第一志願,地理科放在第二志願。最後在大學入學試,我的中文科獲得優良成績,考進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雖然中文並非我讀得最出色的科目,但我在半工讀的情況下,以優良的成績大學畢業。而我的學生會考成績也不錯,經常取得優良的成績,校外比賽亦經常獲獎,特別是朗誦比賽的成績更為出色,中三學生曾經獲得初中組全港朗誦比賽總冠軍。」

 

「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畢業時,一般學校都喜歡聘請香港大學畢業生當教師,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可說是沒有優勢。我能成功找到津貼中學的教席,全因為我在寶覺有修讀會計科,能兼教中文和會計科。同期畢業的同學大多只是在私立學校或小學任教。」

 

李校長提到,寶覺學校除了教導她們的知識外,更會在多方面培育學生的技能和建立價值觀。

 

「學校在五十年代舉辦了多次賣物會,當時我大概是讀小學五、六年級。我們除了要向親友推銷賣物及抽獎券外,在編織堂上用線勾通花的線袋,使用衣車在枕頭袋的袋面車花,製成品放到賣物會去售賣。賣物會舉行時,在課室及操場設置攤位,我們需要在攤位內當值,來賓可以拿賣物券來換取物品。在禮堂會舉行抽獎活動,獎品是由善長仁翁送出,相當名貴,有老師曾抽中鑽石戒指。」

 

「學校為了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成立了學生自治會,每年由老師推薦兩位學生會會長候選人,全校學生齊集在禮堂,台下有一塊黑板寫上兩位候選人的名字,由全校學生舉手選那一位候選人,兩旁有風紀報上人數,以字計算數目,票數最多者當選。學生自治會包括風紀組、衞生組、遊藝組、文藝組等。很多時我都是擔任風紀隊隊長,當時我有一本簿,用以紀錄及分配各個風紀的工作,每日早上八時十五分所有風紀都在操場集合,我就告知各風紀當日的職務,在小息午膳時,我就全校巡查。我認為老師選我當風紀隊隊長,是一種榮譽,因此我不會覺得辛苦。當年除了讀書外,我們沒有其他娛樂,每天放學回家就做功課,晚上十二點鐘就睡覺,第二日就上學,周而復始。」

 

「老師對我們要求嚴格,字體要整齊,有錯字需要改正,抄寫多遍。我認為有要求是好事,變相可以提升個人的能力。如果別人對你沒有要求,表示並不在意你,最終受害的只有你自己。我曾經書法不合格,但在老師嚴格要求下,現在我寫的字也不算太差。當時我為了改善我寫的字,下了很大的苦功,經常臨摹字帖。我們在面對問題時,不能輕易放棄或逃避,只要肯花時間及心機,很多事情都能解決的。」

 

寶覺「慈悲博愛」的校訓及佛化教育同樣影響李校長對事物的看法。

 

「『慈悲博愛』的校訓使我懂得以慈悲心待人,佛化教育對我最大的啟發是『因果論』。雖然基督教教義都非常好,但我始終覺得『因果』的道理是我最為接受。為何出現『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整路無屍骸』這不公平的現象?當我們知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個道理,便會想到前世所作的因,會導致今世的果,做人便會心安理得了。」

 

李校長指出昔日寶覺學生會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會感恩,會配合校方的嚴格要求,發奮圖強,改變命運,借此訓勉同學要對生活「少抱怨,多感恩」。

 

「別人對自己有要求是提升自己的好方法,但自己也必須要接受並配合;如果經常抱怨辛苦,最終只會原地踏步。在我們那個年代,什麼福利也沒有。不少同學居住在木屋區,經常在半夜會發生火警,就要逃難。那時的私人樓宇不設分期付款,一般人只能夠租屋住。那時何東的屋很平租,當時的人說租到他的屋等於中馬票。現代人比以前的人幸福得多,不但有社會福利,又有公屋,現時劏房的環境比我們那個年代要好得多,起碼自己一家一主,不是幾十人同住一層樓,不需與人共用廚房,而且有廁所。所以,只要我們懷著感恩的心,人自然就會生活得更開心,這種正能量更有助我們戰勝困難,獲得成功,這是任何物質所不能代替的。」

 

後記

訪問當天,採訪的同學受到李校長的啟發,她們反思現代的學生,會因小小困難就抱怨,坦言今後也學會感恩,珍惜當下。感謝李校長帶來這個時代難以想像的舊故事。

 

訪問日期:2021 10 28

訪問稿完成日期:2022 1 15

訪問者:3B岳居易、龔庭恩

訪問稿整理:羅嘉敏老師

黃桂英校友話當年

 

前言

黃桂英校友於1952年就讀寶覺學校(簡稱寶覺)五年級,是1959寶覺女子職業中學(簡稱女中)第一屆高中畢業生。年逾八十的黃校友經吳麗珍校友聯絡,來到東蓮覺苑接受東蓮覺苑口述歷史計劃的學員訪問,分享她童年的經歷及憶述五十年代寶覺的校園生活。

 

黃校友生於1939年,經歷過日治時期的艱苦歲月和二戰後經濟蕭條的年代。家境清貧的她在同學的介紹下,考入免收學費的寶覺,入讀小學五年級。

 

「在入讀寶覺之前,我是讀夜校的,因為母親沒有能力替我交學費。當我聽聞寶覺是一間免交學費的義學後,便立即報考。不過同學說寶覺校規很嚴格,老師也很嚴肅。但當年入讀寶覺的我非常乖巧,並沒有任何不適應的問題。」

 

當年大部分學校都學費高昂,生活困窘的家庭,根本難以供養孩子上學,加上當時重男輕女,女子失學是普遍的現象。因此張蓮覺居士創辦寶覺義學,為貧苦失學女童提供教育的機會,幫助了很多像黃校友一樣家境清貧的女童。

 

「寶覺是一間免學費的義學,我們只需要交大約兩元的堂費,到中學的堂費是每月十元,對一般家庭而言,仍然是一個負擔,所以我每年都要請哥哥寫信,向學校申請堂費豁免,最終得以完成學業。我聽聞小學時期,有部分老師更會幫助家境清貧的學生交堂費。回想當時的香港,日治結束不久,經濟環境相當差,我可以讀書,的確是十分幸運。」

 

兩年的小學生活很快就完結,黃校友在考試取得所有科目合格,順利升上寶覺女子職業中學。女中的科目與其他學校不同,黃校友分享她對不同科目的喜好。

 

「當時寶覺是一間職業女子中學,開設的科目和其他學校不同,雖然沒有理科,但有會計、裁剪、烹飪等科目。我最喜歡裁剪和烹飪,卻不喜歡上體育課。裁剪科的鄭慕徽老師很耐心教導我們,而烹飪課,上課後可以立即品嘗製成品。加上兩科都不需要考試,所以我最喜歡這兩科。另外,學校曾經聘請年輕的老師教我們印象派繪畫,但我也不喜歡繪畫,因為我並不擅長,幸好老師都會給我及格的分數。當時中學的規模不大,每級別只有一班,一班只有十多名同學。由於女中是職業學校,開設的學科與其他學校不同,所以較少同學中途轉校,當然亦很少同學中途插班。」

 

自小精打細算的黃校友,為節省開支,她會清早起床,步行上學,中午則在學校貿易部做「幫工」,賺取免費午餐。

 

「當時媽媽每月給我數元,作為乘搭電車的車資。為了把這筆費用存下來,我選擇天天步行上學:由灣仔道步行到跑馬地。我每天六時多起床,吃完早餐就步行回校,大約需要半個多小時。中午在學校地庫的貿易部做「幫工」,可以得到一碗免費素麵。同學可以購買素等作為午膳,也有自備午膳或外出進餐的。」

 

不過徒步上學並不輕鬆,由於科目多,功課也多,加上各科書本用具,黃校友笑說每天上學、放學,身上總是馱著大包小包,就似逃難一樣。

 

「中學的時候,連星期六都需要回校上課。當時學校請來一位國學名宿俞叔文老師教授中文,每逢星期六早上,我們和學校老師會一同在禮堂聽講一小時。中學要讀的科目很多,功課量自然相應也多:中、英、數主科每日都有功課;會計功課更是一整疊的派發;裁剪功課根本沒有可能一天完成;我們還需要練習打算盤…。大部分同學放學後都會留在學校,借用打字機完成打字功課。當然回家後,還需要做很多功課。由於學校不容許學生在校內存放物件,我們每天都要帶很多東西回校,書包「負擔」很大,加上算盤、上殿的白鞋、體育堂的運動服及裁剪科的材料等,一個書包很難裝得下所有上課用品。步行回校就像是逃難一樣。」

 

寶覺為同學奠定學術根基和培養良好品格,有賴嚴謹的校規和老師的悉心教導。令黃校友印象深刻和感恩的老師也有不少。

 

「小學時,我最喜歡的是班主任胡泳楚老師。她雖然嚴厲,但教學很出色,而且盡心盡力。例如學生犯錯,她會嚴厲責罰,甚至要學生跪地認錯。她教授地理科時,就要我們翻書,徒手畫中國地圖,並要求我們記誦中國各省份的位置、省會及特產。聽說胡老師是小學畢業後就入讀師範學院的,所以我很佩服她。另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潘慧文老師,她在黑板寫字及說話的速度都很快,不一會兒就會寫滿整個黑板,所以我們要專心快速地記下筆記。中學時,曾經有一位來頭不簡單的數學老師區衞先生,雖然他的數學很好,但並不擅長教學,最後學校聘請了梅慧勤老師。梅老師修讀數學教育,懂得教學方法,能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梅老師對我的幫助很大,我和她的關係也十分親密。記得畢業後,我想買樓置業,曾向梅老師請教。有頼梅老師的介紹,我最終能買到合適的單位。」

 

「在寶覺,我們需要讀佛學科,任教佛學的都是法師。最記得覺岸法師曾教導我們素食的重要性。她曾告訴我們食肉殺生,必會遭到反噬。當時我並不相信,直到九七年香港禽流感的出現,令我回想法師當年的話,反思素食的重要性。」

 

「女中校規嚴格,對頭髮及校裙的長度都有規定,頭髮必須短至耳珠,校裙長度須及膝,學生每日都需要接受儀容檢查。記得小五的時候,我因為沒有帶墨盒,在借用墨盒時被記名。而被記名的同學需要在早會時被點名批評。我們又需要在星期六清潔課室,老師會檢查,如不「合格」,就要重做。所以同學一般都循規蹈矩,做事負責的。」

 

和同學相處的快樂時光,是最令黃校友緬懷的。

 

「我們同學之間的感情非常好。我因為經常去同學家中玩,所以跟同學的家人也很熟絡。我跟住在灣仔附近的容正華和鄺泳姿同學感情尤為深厚。她倆成績都十分優秀,我們經常互相研習,直到現在我們還保持聯絡。」

 

「最記得學校旅行曾去過維多利亞公園,因為當年維園剛剛建成,所以學校帶我們參觀。而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羅文錦夫人在我們畢業的前一年,帶我們去淺水灣游泳。當時學校還租了一個房間給我們換衣服和休息,這也是我最難忘的一次旅行。」

 

黃校友認為當年女中的課程規劃有助學生找到安穩的工作。

 

「當年讀書是有壓力的。我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到安穩的工作,能夠供養家庭,我就滿足了。我沒有想過要入大學,因為當時只有一所香港大學,根本很難考上。而女中教授的科目有不少是術科,更便利我們找工作謀生。幸運地,我們十位同學都覓得安穩的工作:其中六位當了教師,我進了商界,有兩位當了公務員,其中一位是高級秘書,一位是文員,也有的當了助產士。我能進入商界,全賴在女中修讀了會計、商科及學會了打字,讓我很快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

 

女中作為一所職業學校,無疑成就許多女生找到很好的工作,例如有打字技能,在當時社會是十分吃香的,所以我班打字出色的同學,後來就當上政府部門的高級秘書,這都是有賴寶覺實用的課程和老師的教導啊。當時部分同學因為英文不太好,所以不敢修讀商科,而選讀裁剪。聽聞1958年在跑馬地電車站附近就開設過一間寶覺服裝社,由學校經營,目的是讓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和謀生的。」

 

黃校友在女中畢業後曾經修讀一年護士課程,經再三考慮後才從事會計行業。回憶起當初抉擇,黃校友分享當時遇到的困難和心路歷程。

 

「我當年考進那打素醫院,修讀一個四年制的護士課程,但讀了一年,就沒有再讀下去。因為中學我沒有修讀理科,所以讀起來十分吃力,第一年成績及格,已是十分努力的結果。再繼續升讀,就沒有合格的把握。加上當時在那打素讀護士課程,雖然有工資,但每月扣除住宿和伙食費後,只剩下六十元,再扣除自身的交通費及雜費後,所剩無幾,根本不能養家。幾經考慮,我決定放棄,最後進入商界工作。」

 

黃校友尋覓工作,首要考慮的是能否謀生養家,這是跟她日治時期的童年經歷有關。黃校友曾於作文課上,將兒時那段經歷寫下來。因為情真感人,獲「堂」了好一段時間。

 

「我自小就失去了父親,一家五口的生計完全依賴母親。當時正值日本人入侵香港,我在灣仔經歷過一次炸彈襲擊。記得當時我和哥哥在舅父正在裝修的酒樓內玩耍,聽到警報聲後,哥哥立刻跳到工人的臨時床板下。我不夠靈活,跟不上哥哥的步伐,幸好最後如有神助,我就躲到卡座下。炸彈爆炸令我倆昏迷了一陣子。醒過來後,我和哥哥才跨過路邊的屍體,回家找家人。雖然大難不死,不過哥哥腿部受傷,因為沒有及時醫治而需要截肢。當時我只有四、五歲,也要幫忙照顧受傷的哥哥,又要劈柴燒火煮飯。當時我和家人雖然都大難不死,但生活艱苦實不可言喻。所以我自小就學會獨立。」

 

「日治期間,日軍不時會召集各家各戶到戶外查核身份。有一次,日軍又再召集,日軍把我們分成兩批:一批是家人有工作的,另一批則沒有。當時姐姐聰明地說我們的父親正在外工作。我們還幫了一個丈夫失踪的女人,謊報她是我們的姑姐。最後,說是沒有工作的人都被日軍帶走,之後就再沒有出現過。」

 

後記

訪問結束,但意猶未盡。吳麗珍校友建議黃校友再約同其他校友回校聚首,憶往昔,話當年。感謝黃校友為我們分享童年的艱苦經歷及美好的校園時光。

 

訪問日期:20211019

訪問稿完成日期:202227

訪問者:黃雪晴、楊彥坤

訪問稿整理:羅嘉敏老師

寶覺成就讀書夢——蕭珍彩校

 

前言

蕭珍彩校董於1954入讀寶覺小學,至1965年中學畢業。畢業超過半世紀,回望寶覺的青蔥歲月,蕭校董直言難以忘懷。蕭校董滿懷感恩,多年來一直關心學校的發展,自2004年開始出任寶覺中學校友校董,回饋母校。2021年,正值母校九十周年校慶,蕭校董應邀到寶覺中學校史室,再度與學校師生分享在寶覺生活的點點滴滴。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是父母對蕭校董的期望,她自幼也心懷讀書夢。蕭校董家境並不富有,是家中的長女,有弟妹多人,要入學讀書並不容易。她自幼已十分羨慕途經家門上學的學生,希望也能夠上學讀書。寶覺學校正是她夢想啟航的起點,蕭校董清楚記得當年到學校面試的情景。

 

「面試當日,母親陪伴我來到寶覺學校。第一眼看見如同宮殿般的學校,既宏偉又漂亮,我不禁連聲讚嘆。禮堂坐滿了學生和家長,負責面試的有潘慧凝老師、潘慧文老師和潘姑娘(潘慧妤老師)。老師先問我們的姓名,了解我們的對答能力,然後就叫我們寫自己的名字,考核寫字能力。那時我的心情緊張,十分渴望能夠考進寶覺,因為學校既免學費,又全日制上課,還可滿足我搭車上學的願望。幸運地,寶覺學校取錄了我!」

 

當年社會重男輕女,女性要讀書可說是荊棘滿途,時常面對「夭折」的遭遇。蕭校董感恩學校對學生無微不至的照顧。學校為讓學生完成學業,做了許許多多的「紓困」方法。

 

「當時寶覺是一所免收學費的學校,只收取學生每月兩元堂費。直至我升上三年級,堂

費才加至四元。對比同期官立學校半日制收取五元學費,私立學校收取十多元學費,寶覺收費實是便宜。雖然當時中學部每月收取十元堂費,但仍然有學生無法負擔。學校會向個別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協助,如免堂費送書簿等。」

 

 「記得我讀五年級期間,同班有好幾個同學沒有上學。經老師了解,才知道同學是因為家庭經濟問題退學,她們都到剛開幕的銅鑼灣大丸百貨公司工作了。當時每遇學生退學,老師都會家訪了解原因,盡力協助,這種情況十分普遍。我讀中二的時候,又有一位同學退學,原因是要照顧剛出生的弟弟。女孩要讀書真不容易!眼見同學中途輟學,我感到十分可惜,更珍惜得來不易的讀書機會。」

 

1963年,中學學制由初、高中各三年的六年制,改為五年制。學校原有兩班中三升高一,會與前一屆學生一同畢業,但教育局只允許學校同一年度兩班學生畢業,於是兩班新高一只好合併為一班。由於人數眾多,學校只好安排成績中游的學生轉校。但私校學費昂貴,為了不讓學生失學,寶覺就資助學費差額,讓轉校同學維持每月繳交十元堂費,直至畢業。這樣『慷慨』的安排,讓我們深深體會學校的慈悲和博愛。」

回應珍貴學習機會的最佳方法,蕭校董認為莫過於「勤奮自律」和「珍惜光陰」了。

 

「當時寶覺是一所職業學校,科目比其他學校多,溫習的內容與平日的功課也相應較多。當年我會善用每一刻空餘時間,例如:利用放學後做家務的零碎時間背誦;吃早餐及上學路上重温晚上背誦的內容;碰上默書測驗,我會提早出門,相約同學到途經的黃泥涌道附近的墳場溫習背誦。另外,中文功課要以毛筆完成,需時較長,通常由晚飯後一直做到十點、十一點。記得有一次因為尚未完成中文作文,我要早上五點起來,借街燈照明來完成。除了主要學科,還有術科功課,例如編織毛衣、打字等,我們通常在周末趕工。最初學校不允許學生在學校做功課,到中學時才比較寛鬆,可以午後回校做功課。」

 

「寶覺的其中一個功課特色是每日必須寫毛筆書法,由初時寫字帖,五年級開始臨摹,中學就在九宮格紙寫大字或小字。經過多年訓練,我的毛筆字水平不弱,現在做義工時寫的作品也有不少人讚賞。所謂『字無百日功』,必須勤力練習才能提升水平。」

 

悠悠的十一年校園生活,充實快樂,點滴回憶,讓蕭校董不時回首。

 

「我認為學校舉辦課外活動的目的是啟發學生潛能,多姿多彩的活動,才能讓學生有

快的校園生活。每天上課前,學校會准許同學到體育室借用如繩子、籃球等器材等,讓我們自由活動。我最愛跳繩,所以都會排隊借用器材,更渴望學校能夠舉辦跳繩比賽哩!學校當年又舉辦很多不同活動,我曾參加過佛話劇,演出悉達多太子遊四門當中老人的角色。學校每年也有各種學科比賽,包括作文、書法、美術和演講比賽等,1964年更開始舉辦化妝表演。我每次都希望可以參加演講比賽,但老師說我的文章寫得比較好,還是鼓勵我撰寫演講文章。當時的文章多數關於佛教道理,例如因果、因緣和合等。」

 

「最難忘的,是我小學年級曾參加賣物會,班主任潘慧文老師告訴我是全班賣奬券最多的學生。最開心的,是慶祝44日兒童節,當日學生只需上午上課,又有唱歌表演、抽奬等活動。最期待的,是每年春秋兩次的學校旅行,部分旅行需要收費五毫或一元,老師會出資幫助有困難的學生,讓我們一個都不少,齊去旅行。」

 

蕭校董曾贈送一本個人相冊給寶覺中學,從相冊可以窺見昔日寶覺學生的生活點滴,意義非凡。

 

「相片通常是老師拍攝的,例如五年級班主任潘慧凝老師經常會用相機幫我們拍攝。相片有時是老師送的,有時是我們向老師購買的。例如中四去大埔半春園旅行的照片,就是老師送的,畢業照片就需要自己購買,大概只需五毫一幀。至於保存方面,我完全不懂得如何保存,只是放入袋內,再放進個人物品的紙箱面。可惜部份照片曾因搬家遺失。這本相冊是中學會考成績優異,學校嘉奬我的禮物,讓我可以珍藏照片之用。」

 

從相簿的照片中,看見學生都束一頭短直髮,還有白色和藍色的校服,原來背後又是另一個慈悲的故事。

 

「學校為了培養同學的自理能力,對我們儀容及言行的要求十分嚴格。頭髮長度只可到耳珠,並且修齊髮尾,不可佩戴任何飾物。如忘記佩戴校章、忘帶功課及頭髮過長等,都會被記名。周會時,學生會會長會站在台上,當眾讀出同學姓名及記名次數,被讀名的同學就要從座位中站起來,所以同學大都不敢違規。我讀書時的頭髮都是由母親修剪,第一次光顧理髮店,是中學畢業以後的事。記得六年級有一位梳雙辮子的插班生,她雖然愛留長髮,但因為校規緣故,最終也要把頭髮剪短,事後只有大哭一場。」

 

「我們的夏季校服是一件黃色鑲邊的白長衫,冬季則是深藍色長衫。領口別著寶覺的鐵校章,十分優雅。校服由白長衫改為深藍長衫是因為19631964的制水。當年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時,用水非常緊張。學校有見及此,擔心白色校服多日不洗,有污跡,羅文錦爵士夫人遂出資送給每位學生藍色布料,讓學生自行縫製兩件校服。學校及師長對我們真的嚴而有愛啊! 」

 

「班長」是寶覺賦予蕭校董的一個身份,亦是難以忘懷的「人生標籤」。直至現在,舊同學仍習慣稱蕭校董為班長。

 

「我從小一開始,直至中五畢業的十一年間,一直擔任班長。班長的職務除了協助老師收簿外,還要協助收取每人兩毫的班會費。收班會費也有學問,為了不對負責收費的盧書記造成困擾,我就要確保同學交齊,避免多次繳交。另外,班長要負責管理秩序,有權記下或刪去違規同學的名字。記得當時我會講鬼故事、偵探小說等來維持轉堂秩序。那時的班長是由同學提名,而每次提名名單一定有我,我亦每次當選,到中學更是自動當選。同學認為我很適合做班長,因為我記性好,能夠快速牢記全班同學的姓名。最重要的是,我是『熟手』班長,老師也『默許』支持。」

 

「其實我很希望能夠卸去班長一職,改為擔任風紀,因為風紀隊長十分威風。但在班主任的『勸喻』下,我最終沒有成為風紀,這是我校園生活的一個遺憾。」

 

談到讓蕭校董終身受用的,當然是寶覺的佛化教育和「慈悲博愛」校訓。當年在蕭校董心田的那顆菩提種子,早已發芽成長,變為參天大樹,在人生每個細節發揮作用。

 

「佛學是一門德育課程,佛陀的慈悲及智慧教人心存善念,遵守規矩,對人要真誠,且樂於幫人。心存慈悲,讓我會為不同原因而退學的同學感到難過。深信因果,令我做事會三思而行,時刻反省,避免自食苦果。佛法教人懺悔無意間犯下的錯,即使是傷害螞蟻,雖說是無心之失,都要反省,不可找藉口。認清無常,明白因緣和合是事成的關鍵,所以要放下執著,隨緣而遇,隨遇而安。」

 

佛化教育貫徹蕭校董的教學生涯,把從老師身教言傳學得的道理傳承下去。

 

「教育學院畢業後,我幸運地進入一所佛教學校教授佛學科。佛學課本上多篇課文我都未曾學過,所以我去請教生法師。生法師說:『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讓我明白不能一知半解就去教導學生。」

 

「學佛先從學做人開始,我會努力成為一個追求智慧、心懷慈悲、遵守規矩和修學『慈悲喜』的人。『慈悲喜』當中的喜,是隨喜和歡喜,即是見他人得到好處,就如同自己獲得一樣,心生歡喜,真誠地為他人高興。我正是以這種歡喜心鼓勵學生做得更好。曾有一位學生很喜歡上我的佛學課,他覺得佛法很有道理,畢業後亦會找我傾談心事。有一次,他因為在酒吧申請調酒師升職落敗而心情低落。我以佛教的因果義理為他解說,讓他檢視不足,再次努力起來。」

 

「佛法是寶覺給我的瑰寶,讓我終身受用,自利利他啊。」

 

後記

雖然這是蕭校董第二次接受寶覺同學的訪問。每一道問題,她總是有條不紊的娓娓道來。在訪問過程中,蕭校董驚人的記憶力固然教人佩服,但更值得同學學習的,是她為訪問做足準備,一疊手稿背後,反映她一絲不苟的處事精神啊。蕭校董對寶覺情誼深厚,個半小時訪問後,彷彿還有許多說不完的校園故事,我們期待更好的因緣,讓蕭校董再跟我們分享她寶貴的校園時光!

 

訪問日期:20211026

訪問稿完成日期:2022125

訪問者:3B曹家鳴、柳芯雅

訪問稿整理:羅嘉敏老師

彌足珍貴的寶覺校園時光——高卓平校友

 

前言

高卓平校友於1960入讀寶覺女子職業中學(簡稱女中)初中三年級,至1964年高中畢業。在中學這個成長重要階段,高校友從師長身上習得知識和為人處世的道理,並與同儕建立寶貴的友誼。時光飛逝,高校友在母校九十周年校慶,來到寶覺中學校史室接受訪問,分享珍藏在腦海中的難忘校園生活。

 

二戰後出生的高卓平校友,從小學至初中都就讀由國民黨開辦的私立「僑校」,經鄰居介紹,投考寶覺女子職業中學初中年級。高校友感恩父母和女中提供的學習機會。

 

「我在二戰後出生,當時香港沒有太多學校,部分是由國民黨人來港開辦的,我小學、初中都是就讀這類學校。當我讀到初中三時,由於學校剛開設高中,感覺升學機會不多,前途黯淡。於是,一位鄰居向我父親提議為我投考他女兒就讀的學校,就是東蓮覺苑的寶覺女子職業中學。我當時原本應該入讀高中一年級,但擔心自己英文程度不夠好,於是主動留級,入讀初中年級。」

 

「那年代的女孩子大多只讀到小學或是初中,便要到工廠工作。我是家中長女,還有弟妹,家境並不富裕,但感恩父母給我讀書的機會。」

 

校友憶述,女中是義學,只收少量堂費,但學校環境和設施比很多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還要好,開設的學科也比之前就讀的學校多元化。當時女中的一切,都令人感到新鮮。

 

「我小學、初中讀的私立學校,課室設在私人民居內,沒有活動的空間,更遑論操場;所以我覺得女中的校舍十分漂亮和寬敞,環境幽美。高中時在東蓮覺苑上課,那裏的課室很大。」

 

「在女中,第一次接觸烹飪、家政、裁剪、编織、打字、音樂、體育和國畫課,對我來說很新鮮,每節課堂都十分喜歡。」

 

高校友提及女中開設的學科多元化,又為了讓學生畢業後容易找工作,刻意讓學生修讀包括文理商的科目。高校友正因為修讀了十一科,令她不用擔憂出路。

 

「在六十年代的香港,教育制度還不是很完善,所以當時女中的課程已是很全面和完整。到現在我還有深刻印象的,是上地理課要畫地圖,暑期作業也要畫中國地圖和亞洲地圖,還有生物科的細胞圖,畫到相當熟練。到後來教書,我剛好要教地理,我徒手就可以在黑板畫地圖。在國畫堂可以認識中國山水畫,教我們的是李汝匡老師,他是香港有名的藝術家,後來開了一間畫苑。高中教音樂的是莊表康老師,音樂課就會唱很多不同種類的歌曲,例如:民族歌謠、外國翻譯歌曲等。」

 

「當時就算不能升讀大學,我們也能考護士和師範學院,所以我們是不愁出路的。當時我們的學校並不是很有名,但在香港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學校並不多,所以寶覺真的很先進。學校對我們很好,為我們的出路安排得很完備。」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長在課堂上教授知識的同時,更多與我們談論人生道理,對學生關懷備至,把我們當作子女一樣。高校友感恩自己能受到眾良師的悉心栽培。

 

「老師們言傳身教,讓我獲益良多。我感受到每一科的老師都很用心教學,亦很投入,使我們也很投入學校生活。例如英文科的高彭秋和馮淑芳老師,我們對她們既敬且畏,她們不怒而威,教學嚴謹。數學老師及班主任梅慧勤老師。我最深印象的是梅老師安排的暑期作業,要我們買本厚皮簿做100題數。記得她上課時除了教授數學,還會留十分鐘與我們談一些升學就業事宜。當時並沒有升學就業輔導老師,我之所以會投考大學,知道如何選擇出路,全因為有梅老師提供意見。」

 

「我對中文科杜連璧老師也有很深印象,我更在杜老師的建議下改了名字。那是快要報名會考(香港中文中學高中畢業會考)的時候,大家都要填表格,下課時杜老師讓我留下。她跟我說:『你的名字不是太好,不如稍作更改。』我小學時的名字是高灼萍。到了中學,我的名字改成屏風的『屏』,鄰居們開玩笑說我的名字是雀屏中選的意思,考什麼都可榜上有名。到高中三,杜老師幫我改成現在的『卓平』。其實我不太清楚,老師說是火燒屏風不吉利吧。回家後,我便告訴父親,父親也贊同,於是便去宣誓,連出世紙也要更改。」

 

校友憶述當時的老師上課十分嚴肅,課餘卻可以和同學打成一片,師生間能建立深厚情誼。

 

「有些同學會替老師取別名,如稱地理科李觀淞老師為『地理李』,生物科區景嵎老師為『生物區』,英文科馮淑芳老師為『Fat馮』,同學之間聊天便會用老師的別名稱呼。還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有次過農曆新年,記不起是哪位同學發起向老師拜年,這項活動之後持續了兩三年。我們的安排是先去有早餐吃的老師家中拜年,煎蘿蔔糕吃。之後安排到會派利是的老師家,然後是喝下午茶的。老師都很歡迎我們去拜年,是一個很開心的同學聚會活動。」

 

「還有最難忘的是畢業旅行,那是學校第一次舉辦畢業旅行。高中三教國畫的朱慕蘭老師率領我們去大會堂參觀畫展,那是我們第一次去大會堂,結束時還在門外拍照留念。」

高卓平校友(第一排左三)與同學拍攝於大會堂門外

 

當年女中的學校生活或許不及現時學校那麼精彩,但這些師生共度的快樂時光,半世紀後仍然令人記憶猶新。高校友提及高中二的時候,班中只有十八位同學,同學之間親密無間,當中與高校友交情最深的,便是上學時形影不離的「三劍俠」。

 

「高中一全班同學有三十多位,但到高中二只剩十八人。那時候學校要求比較嚴格,要全部科目合格才可以升級。於是,高一考完試後便有部分同學需要留級或轉校,剩下參加會考的只有十八人,我們經常笑稱我們是十八羅漢,十八羅漢收大鵬。」

 

「我和徐麗蓮同學的友情:她的媽媽便是建議我父親讓我投考寶覺女子職業中學的。我跟徐麗蓮是街坊,她很樂於助人。我剛到寶覺時,要上裁剪課,但家中沒有衣車,我也從來沒有縫製過衣服。於是,很多裁剪課的作業都是在她家借用衣車完成,她亦會幫我、教我。她的數學很好,之前提過暑期作業要計一百題數,我計了大半天也沒算出一題,一個暑假根本完成不了。於是我便到她家想借作業抄,但她不給我抄,卻細心教我如何計算。當年準備會考,她還主動約我一起溫習。由於我家的環境比較嘈吵,便到她家裡,有時會一起到灣仔海旁,坐在海邊的椅子上對着大海温書。其實,讀書並不是我的強項,她卻是我班的高材生,在她影響下,我的成績亦有所改善,最後考入大學。當時為了交大學留位費,她替我說服我的父親讓我上大學讀書。在她的介紹下,我亦成功申請了寶覺母校的奬學金,資助了大學第一年的學費。」

 

高校友認為女中的佛化教育對學生待人接物產生不少影響,就算不是篤信佛教,佛理亦會留在心中。

 

「我在寶覺只讀了四年,有些同學由小學開始讀起,佛教對她們的影響很大。讀書的時候,每星期會有一堂到大殿排着隊唸經,法師們會巡視,我們都很認真地唸。因為我們有佛學課,加上學校的氛圍,經常見到法師,校長和大多數老師都是佛教徒,所以我們自然學會循規蹈矩。我也喜歡上佛學課,江淑嫻姑娘教我們會考佛學科。在那個十來歲的年紀,上佛學堂不單是學習學科知識,更是學習人生道理。我不少同學都是佛教徒,到現在還篤信佛教。」

 

回顧在女中的校園生活,高校友認為短短四年時光構建了她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對於這一段珍貴的時光,高校友對母校表示深切的謝意。

 

「創辦人張蓮覺居士以及她的後人在辦學方面真是投入了很多心血、愛心和金錢,很感謝他們。他們對教育的付出對我們有很大影響,我學會了不以金錢去衡量一切,最重要的是善心。時至今日,我退休後亦很樂意做義工幫助人,真的很感恩母校的教育。」

 

後記

訪問當天,高校友順道參觀校史室,翻看她捐贈的兩本作文簿,高中二的一本封面是高灼屏,高中三的一本是高卓平。高校友今天的分享,正為我們補充了展品背後一段有趣的故事。

另外,高校友與吳麗珍校友談及當時學生需要自製一件綠色長衫和短參加畢業典禮,有別於日常穿着的藍色校服,這件寓意「青出於藍」的畢業長衫,正展現寶覺母校對莘莘學子的祝願。

再次感謝高校友分享女中生活的點滴。

 

訪問日期:2021 10 18

訪問稿完成日期:20222 8

訪問者:梁影玲、梁寶芬

訪問稿整理:羅嘉敏老師